当前位置:阿力茶叶网 >文化 > 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
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
导读:"" 栏目下【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】一文 是由 林俭幼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1902 个文字, 预计需要5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茶具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茶叶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在茶成为饮料后,与之相配套的茶具开始出现。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当为陶制的缶,是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,当时的功能既是茶具,又是酒具、食具。公元前206年至8年,西汉王褒《僮约》载:“烹荼尽具,已而盖藏。”是中国茶具史上最早记述茶用器具的史料。但这里所说的茶具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而非专用茶具。考古发掘则表明,江浙上虞地区出土的一批西汉时期的瓷器,其器型有碗、杯、壶、盏等,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。


     (三)烧水器具


     明代的烧水器具主要有炉和汤瓶,其中,炉以铜炉和竹炉最为时尚。文震亨《长物志》称:茶炉汤瓶“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炉及纯素者,有铜铸如鼎彝者,皆可用”。说的是用铜铸的火炉。另外,还有许多文人学士写到竹炉,如明代谢应芳的《寄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》日:“午梦觉来汤欲沸,松风吹响竹炉边”;明代周履靖的《茶德颂》云:“竹炉列牖,兽炭陈庐”。

都是用竹炉烧水烹茶的情景。对于候汤的汤瓶,按明代张谦德《茶经》所述:“瓶要小者易候汤,又点茶注汤有准,瓷器为上。”而文震亨的《长物志》却认为:“汤瓶铅者为上,锡者次之,铜者不可用。形如竹筒者,既不漏火,又易点注,瓷瓶虽不夺汤气,然不通用,亦不雅观。”可见,自明开始,由于沏茶之法已由唐、宋时的煎茶、点茶改变为冲泡,人们对烧水候汤及其相应的器具更加关注,对其形制也更为讲究。


     (四)饮茶器具


     至明代,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小茶壶的出现,二是茶盏的变化。


     对茶壶,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。文震亨《长物志》云:“壶以砂者为上,盖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。”张谦德《茶经》说:“茶性狭,壶过大则香不聚,容一两足矣。”


    明代茶盏,仍用瓷烧制,但由于茶类改变,宋时盛行的斗茶开始衰落,饮茶方式改变,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(碗)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。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史称“甜白”。白瓷茶盏造型美观,比例匀称,料精式雅,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。文震亨《长物志》载:“宣(指明宣宗)庙有尖足茶盏,料精式雅,质厚难冷,洁白如玉,可试茶色,盏中第一。

世(指明世宗)庙有坛盏,中有茶汤果酒,后有‘金箓大醮坛用’等字者,亦佳。”从中可以看出,明代以后,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的瓷窑,继续得到发展。


     与前代相比,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和茶洗,有改进的是茶盏,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。在这一时期,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、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,无论是色泽和造型,品种和式样,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。


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

     七、清代茶具


     清代,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,除绿茶外,又出现了红茶、乌龙茶、白茶、黑茶和黄茶,形成了六大茶类。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。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。


     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,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。如生火仍然推崇竹炉。在京城北京,还流行一种以木为框,内外敷石灰的三角形小茶炉,其表面描有飞禽走兽、鱼虫花草、人物山水,倒也显得十分雅致。烧水用的茶瓶,当时也有称为茶铫的,仍习用明人的陶瓷或铜锡茶瓶。清代陆廷灿《续茶经》引《随见录》称:“洋铜茶吊,来自海外,红铜荡锡,薄而轻。

精而雅,烹茶最宜。”而清代高鹗(约1738~约1815)的《茶》中称:“瓦铫煮春雪,淡香生古瓷。”表明清代烧水的茶瓶(即茶吊、茶铫),一方面受到来自国外的铜吊的冲击,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用的铜、锡、瓦制茶铫仍然得到保存。


     史料表明,尽管清人烧水用的铫质地不一,但用得最多的还是陶质(如砂、瓦等)的铫,这在清代震钧的((茶说》中写得十分明白:“古人用石铫,今不可得,且亦不适用。盖铫以薄为贵,所以速其沸也,石铫必不能薄;今人用铜,腥涩难耐,盖铫以洁为主,所以全其味也,铜铫必不能洁;瓷铫又不禁火;而砂铫尚焉。”在烹茶过程中,清代对洗茶这一道工序,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视。

在清代许多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著作中,都未谈及洗茶,也未谈到茶具中有茶洗,表明茶洗已从茶具中淘汰。但与明代相比,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,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,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最为充分。


以上是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的相关信息,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和网络以及百度信息检索,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。
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cha/s63-11.html
0大家对 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茶具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