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养生网 >运动养生 > 养生动为宜还是静为佳?

养生动为宜还是静为佳?

导读:"" 栏目下【养生动为宜还是静为佳?】一文 是由 林必立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2475 个文字, 预计需要7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养生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养生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“生命在于运动”的口号早已风靡寰宇,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,而热衷于运动健身。据统计仅法国就有慢跑爱好者250万名;网球爱好者不下数十万名;游泳、登山、滑坡、高尔夫球、自行车等运动均迅速发展起来。这种以运动为健身宗旨,与我国传统养生法中“静养为摄生首务”的观点似乎相悖,孰是孰非,当何以为法?静,作为主要的传统养生法之一,所强调

“生命在于运动”的口号早已风靡寰宇,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,而热衷于运动健身。据统计仅法国就有慢跑爱好者250万名;网球爱好者不下数十万名;游泳、登山、滑坡、高尔夫球、自行车等运动均迅速发展起来。这种以运动为健身宗旨,与我国传统养生法中“静养为摄生首务”的观点似乎相悖,孰是孰非,当何以为法?

静,作为主要的传统养生法之一,所强调的是静神。广义的神,包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,诸如语言、姿态、神色、动作等;狭义的则专指精神意识,思维活动,包括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、思、虑、智等。养生静神主要指后者。其源自老子、庄周。在《老子》“静为躁君”(二十六章)及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(十六章)的基础上,《庄子·天道篇》更以水为喻作进一步阐发,其谓“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”,“静则无为,无为则俞俞,俞俞者忧患不能处,年寿长矣”。《黄帝内经》首先将心理及社会因素引入医学和养生学。心主神明,为五脏六腑之主,“故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(《灵枢·口问》)。由于情志的剧烈变化,导致气机逆乱,升降失常,更能直接伤及脏腑而为病。如过于喜乐,使“神惮散而不藏”(《灵枢·本神》),以致狂乱失神,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更讨论了“暴乐暴苦,始乐后苦”及“尝贵后贱”、“尝富后贫”等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而导致“精神内伤”,乃致“精气竭绝,形体毁沮”的病理及其诊断问题。因此养生应“内无思想之患,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”,通过“恬惔虚无”的“静神”修养,使“形体不蔽,精神不散”而登百年之寿(《上古天真论》)。这种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,属于现代医学称之为“身心医学”范畴。它在国外长期以来被忽视遗忘,直至晚近才得到重视,但它却一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《内经》的影响下,历代于此均有所阐扬,形成了中医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说:“夫精神气志者,静而日充者以壮,躁而日耗者以老。”嵇康《养生论》提出“清虚静泰,少私寡欲”,使“爱憎不凄于情,忧喜不留于意,泊然无感”,“体气和平”,“安心以全身”。陶弘景更客观地认为“夫常人不得无欲,又复不得无事”,欲望是人之天性和常情。但应“和心、少念、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”,才是“啬神之一术”。唐司马承桢《天隐子》主张通过“存想”、“坐忘”以静养心神。元刘完素、朱震亨等也力主静养之法。朱氏说:“人心动易而静难,心动太过,则相火妄动,煎熬真阴而为病。”

主静之余,养生家们也主张当兼以“动形”。即以《老子》而言,并非刻意追求死灰般的寂静,而是静中寓动,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,孰能安以动之徐生”(十五章)。《庄子·刻意》继承了老子静中有动的观点,谓“静一不变,淡而无为,动而以天行”。《内经》虽主静养,但又认为过于逸静亦是致病之道。《至真要大论》提出“逸者行之”,李中梓注谓“逸即安逸也。……过于逸则气脉凝滞,故须行之”,而导引、按摩等即其“行之”之法。华佗所独创的“五禽戏”使运动养生更为具体,其与弟子吴普皆因此而享遐龄。后如《诸病源候总论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等皆载有各种运动肢体的导引法。明高濂说:“运体以却病,体治则病离。”强调动形体在却病健身中的地位。

从上所述,静神与动形分别代表了养生方法中的两个方面。在生命活动中,形与神是互依互存、不可分离的。姚止庵之说最明:“形者神所依,神者形所根,神形相离,行尸而已”(《素问·经注节解》)。所以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强调“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”。《庄子·达生》记有故事一则:鲁国隐士单豹,静养山岩,与人无争,七十余岁而犹有童颜,不幸被饿虎扑杀吞食。另有名叫张毅者,好利禄而竭尽营钻之能事,结果年仅四十而亡。庄子评论说:单豹但知修心养性,不顾外在形体而被虎食;张毅只顾形体口腹之养,而不知静神修心,以致为内生之病所败亡,二人都是单执其一而不及其余,故难长久。以此喻养生,静神与动形皆不可偏废。近代气功养生名家蒋维乔,早年主静坐而未及形体之动。后经二十余年太极拳锻炼,体会到于习静大有裨益,说:“如专门呼吸习静,不使身体活动是会有偏差的,所以必须兼习外功。”(《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》)“静”与“动”也是相对的,切不可绝对化。静神,并不意味不用心神,而是勿使神用太劳。《老老恒言》讲得颇为透彻:“心不可无所用,非必如槁木、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。”不妄动心神就是静,所谓“静时固戒动,动而不妄动,亦静也”。心神“用时戒杂,杂则分,分则劳。唯专则虽用不劳,志定神凝故也”,用神专一而不杂也是静,可谓静中寓动,虽静亦动,颇为辩证。而“动”亦须有所节制,是《内经》所谓“形劳而不倦”者。华佗也认为:“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自使极。”《博物志》载青牛道士养性法之首务便是“体欲常少劳,无过度”。动而有节,则动中寓静,虽动犹静,动静得宜,劳而不倦,始可谓得运动之法,养生之道。明李梴《医学入门》更指出有些养生者以畏死求生之念而习静养,“虽终日闭目,只是一团私意……死生念动而昏昧错杂,愈求静而不静”,是“静亦动也”。如此则神动而形静,更与养生之道相背。饶有趣味的是,对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的新疆百岁以上长寿老人的调查表明,这些长寿者都有以下共同点:1.性格开朗乐观。如百岁老人力提甫,年轻时曾牵引200余峰骆驼进关,途中几经损折,最后仅剩32峰,但他仍无忧无虑,照常吃饭干活,歌舞欢乐。2.生活节奏缓慢,处事拖沓随便,随遇而安。3.大都终身从事体力劳动,但劳动强度不大。劳动作为一种生活习惯,谋生则在其次。4.生活清贫而不奢求。与《内经》所描绘的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……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”的上古淳朴之民,极为相似。他们无欲无求以养神,劳而不倦以养形,虽非出自有意,却与形神俱养之道相契,能“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”。

总之,养生之动静,静以养神,而静中寓动;动以养形,而动中有静。必须动静兼修,形神俱养,最为得宜,诚如《内功图说》所言:“人身,阴阳也;阴阳,动静也,动静合宜,气血和畅,百病不生,乃得尽其天年”。

现在大家知道养生动为宜还是静为佳?了吧,具体看上文介绍,另外小编林必立在上文还介绍了的相关内容,希望上文的介绍能对大家有用哦!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养生动为宜还是静为佳?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yangsheng/s7352.html
0大家对 养生动为宜还是静为佳?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养生」相关内容

「健康养生」相关内容

「中医」相关内容

「健康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