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养生网 >养生知识 > 我国养生学理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?

我国养生学理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?

导读:"" 栏目下【我国养生学理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?】一文 是由 宁竹熊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3137 个文字, 预计需要8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养生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养生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人类伊始,一切均处于原始状态之中。近代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 距今已有50-60万年的中国猿人化石,称为北京人时代,其时他们已有极 简陋的石器和骨器,并学会了用火。而早于北京人时代的原始人类的生活 状况,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,可找到蛛丝马迹。那时人少兽多,民皆避居树 上及洞穴之中;不知用火,茹毛饮血,腥臊恶臭,而多胃腹之疾。置身如此环 境之中的原始人类,为了生存,势必与自然、虫兽、疾病作斗争,从而产

人类伊始,一切均处于原始状态之中。近代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 距今已有50-60万年的中国猿人化石,称为北京人时代,其时他们已有极 简陋的石器和骨器,并学会了用火。而早于北京人时代的原始人类的生活 状况,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,可找到蛛丝马迹。那时人少兽多,民皆避居树 上及洞穴之中;不知用火,茹毛饮血,腥臊恶臭,而多胃腹之疾。置身如此环 境之中的原始人类,为了生存,势必与自然、虫兽、疾病作斗争,从而产生了 医疗活动及预防保护方法。如砭石之用以解除痛楚,火的发明不仅可以取 暖、阻挡虫兽侵袭,更为重要的是有着“炮生而熟,令人无腹疾”(《礼纬·含 文嘉》)的卫生保健意义。巴甫洛夫说:“有了人类,就有医疗活动。”同样,有 了人类,也就有了预防保健活动,即使在不知用火的原始时期,也存在着避 害趋利的自发活动,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》就说:“往古之人……动作以避 寒,阴居以避暑。”岁月悠悠,生命种族在不断蕃息繁衍,与自然病害的斗争 也始终未曾停歇。人们不断地探索、尝试、总结,灌浇着、滋养着医学—— 治疗疾病;养生学——预防疾病这一对并蒂花,使之孕育、绽放,为人类却 病延年、健康长寿作出卓越贡献。 

随着历史的发展,历经河套人、山顶洞人时代、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时 期,到了殷商肘期(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),已有了最初的文字——甲骨文。 从这些出土的象形文字看,其中有状如洗澡的“浴”字,形同洗脸的“沫”字, 展示了当时人们的个人卫生状况,同时还有“来丁亥寇寝”的记载。“寇寝”是 大扫除之意,丁亥日的清扫活动,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。至周 代,设有食医(类似营养师)之职,对四季饮食五味之所宜,食物食用时的温度(温、热、凉、寒)等均有所规定,这对保障健康、减少疾病很有意义。此 外,对时疫流行也侧重于预防,如“变火”就是试图通过四时燃烧不同的柴 木以驱疫,体现了预防时疫的保健思想。而“易水”(改善水质)则是比“变 火”更有意义的防病措施。《管子·禁藏篇》说:“杼井易水,所以去兹毒也。” 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性生活与健康的关系。《左传》所载名医医和为晋侯 治病的案例,认为晋侯之病由“近女室”(房事不节)所致。春秋战国时期,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,学术界出现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当时对养 生影响最大的是儒、老、庄诸子及阴阳杂家等。儒家除了在礼节制度、饮食 起居方面对养生以影响外,其所提倡的“仁”、“中庸”等思想亦深刻地影响 着后世养生理论。老庄道家一派,由于以“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”为目的,对 养生影响更为直接,他们崇尚自然,要求返朴归真,清静无为;以静为主,静 中有动,静以养神而“以动之徐生”(《老子·十五章》)。《庄子·刻意篇》更 叙述了“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申,为寿而已矣”的呼吸导引养生法。 《黄帝内经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,其在论述医学的同时,用唯物的 观点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先秦诸家的养生理论,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:“法于 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(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), 及导引按跷等,通过对内的自我调摄,对外应顺自然,适应四时气候环境的 变化,免遭病害,从而“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”(同上)。这些论述为养生 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这一时期,由于统治阶层在骄奢淫佚之馀,更企 求长生不死,永享荣华,遂有神仙辟谷,男女合气,服食药饵,吐纳导引等多 种养生方法,良莠不一。

西汉初,承老庄而来的黄老学说盛行,揉合阴阳、神仙方士之术,在东 汉时形成了原始道教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改造儒家,使之神秘 化而成为一种宗教形式。汉明帝时,佛学东渐,皈依者日众,于是神州大地 出现儒、道、释(佛)三家鼎立的局面,传统文化,自然科学皆深受其影响。三大宗教对形、神、生命、道德诸般问题进行争辩、探求,有的强调名教,有的 罩有浓重的神秘色彩,但在客观上为养生积累了不少经验。尽管三教各立门户,相互低贬,事实上却是相互渗透,相互吸收,所以隋代王通提出儒、 佛、道“三教归一”时早已落后于事实的发展。“三教合一”在养生学中的表 现尤为明显。如晋代道家兼医家的葛洪提出:“善养生者,先除六害,然后 可以延驻于百年。”“六害”者,一名利,二声色,三货财,四滋味,五佞妄,六沮嫉(《抱朴子·养生论》)是儒道合一思想的体现。释与道的契合处更多。 如虚静吐纳禅修,释、道的戒律等。南朝著名道家兼医家、养生家陶弘景就曾收有多名佛门弟子。弟子之一的北魏僧人昙鸾,著有《服气要诀》、《调气方》等显与道家有关的养生书籍,表现为释、道的融合。唐代著名医药 养生家兼道家孙思邈的养生理论更是集儒、释、道于一体。所谓“君父有疾, 期先命食以疗之,食疗不愈然后命药”(《千金翼方》卷十二),反映了儒家忠 孝思想;“于名于利,若存若亡;于非名非利,亦若存若亡”(《千金要方》卷二 十七),是道家思想的反映;“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(《千金 要方》卷一)又是一派菩萨心肠。隋唐时期的养生方法更有所进步,如道家 之服气吐纳、释家之坐禅促进了气功养生的发展;孟诜的《食疗本草》为食 疗药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宋初华山道士陈抟著《无极图》,合儒、释、道于《易》学之中。后周敦颐 将此变为论理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《太极图说》,探讨太极、理、气、性、 命等哲学命题,为宋明理学之发端。《太极图说》文字简略,语意含混,后之学者多按己意作出唯心或唯物的解释。医家们多从唯物角度加以理解,引入医学,发挥了水火阴阳、命门相火等问题,对医学和养生学的贡献很大,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在养生上更强调神气的重要,指出:

形者生之舍也,气者生之元也,神者生之制也。形以气充,气耗形病,神依 气位,气纳神存。修真之士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持满御神,专气抱一,以神为 车,以气为马,神气相合,可以长生。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·原道》)

然而刘氏亦不忽视形、精的保养和修炼,认为“体者,精之元也……补泻六 腑,淘炼五精,可以固形,可以全生”(同上)。因此认为全生之术,要在安形 气,保精神,强调心之神明和肾之藏精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,率先提出肾、 命门、相火理论,为养生理论另辟蹊径。李杲则以气为首务,指出:“气乃神 之祖,精乃气之子,气者精神之根蒂也。”(《脾胃论》)朱震亨之论养生,重在 阴精,认为人体中唯阴精易亏难成,最是要紧,提倡慎“色欲”及“茹淡”。此 外,如元代忽思慧的《饮膳正要》是营养食疗专著,王珪《泰定养生论》强调养生须自幼年始,自幼及老,皆须调摄不辍。宋代道家着重炼内丹,强调 气、精、神的修炼,医家更注重从医学理论上的阐发,从而迎来了明代养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。

明代医家普遍重视养生,并使养生理论更切实际。由于水火阴阳,命门相火理论趋于成熟,不仅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,且为养生延年重视肾与 命门提供理论依据。正如赵献可谆谆致意者:“欲世之养生者、治病者,均 以命门为君主,而加意于火之一字。”(《医贯》)张景岳更指出养形的重要: “善养身者,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?”其所谓形者,即精血,诸凡祛外 界,固中气,水、火、气、液之升降,脾、肾之化源,皆有赖于精血(《景岳全书· 传忠录》),纠正了以往养生侧重于心神之偏。医家之论养生,精当而不神 秘,反使一般的养生专著减色。清代养生学者多陈陈相因,无多大发展,只 是在药饵补养方面有所建树。气功养生亦以明清时更为普遍。

中国养生学是千百年来不断实践的经验结晶。神秘玄说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消亡,其合理的内容则得到继承、发扬。玉不琢不成器,古代尚有许多可贵的养生经验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,发扬,使它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 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现在大家知道我国养生学理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?了吧,具体看上文介绍,另外小编宁竹熊在上文还介绍了的相关内容,希望上文的介绍能对大家有用哦!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我国养生学理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?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yangsheng/s5092.html
0大家对 我国养生学理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?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养生」相关内容

「健康养生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