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养生网 >养生知识 > 动静结合养生

动静结合养生

导读:"" 栏目下【动静结合养生】一文 是由 萧史晓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1277 个文字, 预计需要4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养生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养生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动静结合 长有天命中国养生文化中的动静观是一对关系复杂的范畴,它们同被纳入传统养生思想理论体系中,更重要的是它们被辩证地体现和应用于养生方法实践中。这种辨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、是动与静互为因果和前提。如朱熹所谓:“若以天理观之,则动之不能无静,犹静之不能无动也,静之不可不养,犹动之不可不察也。”二、是相互包容和蕴涵。没有绝对的动与静,而是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或外动内

动静结合 长有天命

中国养生文化中的动静观是一对关系复杂的范畴,它们同被纳入传统养生思想理论体系中,更重要的是它们被辩证地体现和应用于养生方法实践中。

这种辨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
一、是动与静互为因果和前提。如朱熹所谓:“若以天理观之,则动之不能无静,犹静之不能无动也,静之不可不养,犹动之不可不察也。”

二、是相互包容和蕴涵。没有绝对的动与静,而是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或外动内静,外静内动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“静者,静动,非不动也”,就是这层意思。

三、是动静相互消长转化。如宋代周敦颐《太极图说》谓“无极而太极,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,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。”这种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,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科学性。

运动养生,始于《庄子·刻意》,“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已矣”。至西汉有《导引图》问世,华陀倡五禽戏。《吕氏春秋》则提出精辟箴言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动也,形气亦然,形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。”在这种主动养生思想影响下,历代养生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方面内容。如唐代孙思邈谓:“养性之道,常欲小劳,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。”宋代欧阳修曰:“劳其形者长年。”清代颜元则称:“养身莫善于习动,夙兴夜寐,振起精神,寻事去做,行之有常,并不困疲,日益精壮”。

他们认为人的内部气血及各种器官组织都处于恒动状态,采用运动方法和手段促进这种内在运动状态发展和加强,就能求得养生健身的效果。

可见运动养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,它为当前盛行的体操、跑步等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。动包括走动、活动、运动、劳动等,以动而不疲、持之以恒为原则,不仅青年人要动,老年人更要动。俗言谓一身动,气血通,运动不但使肢体矫健,主要能保持气血的流畅,有助于脏器功能的健全,机体平衡,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。

清静养神 静心养性

清静养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流地位,这是由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道教的影响。先秦道家以“清静”学说立论,即不仅蕴含人生论,也包含其养生论。如老子所说: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“无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”,这种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说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谓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嵇康《养生论》谓:“善养生者,清虚静泰,少私寡欲。”他们的主要理论依据为神是生命的主宰,人身各脏腑器官都由神统御,神的属性好静,但人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又使神时时处于躁动状态,使神易于耗损,伤及精气,乃至形体衰弱,患病夭折。

其实,所谓“静”有二层含义:

一、是指机体不可过劳;

二、是指心不可妄动;

清静养神就是要求人体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,即《内经》所谓的“和喜怒,养心神”,只有做到“内无思想之患,以恬愉为务”,才能排除七情对机体气血的干扰,使气血始终保持流畅和平衡。近代研究发现,当人的身心都入静之后,人的脏器、肌肤、心血管、神经等系统都处于松弛状态,这时机体的气血调和,经脉流通,脏腑功能活动有序,证实了清静养神目的也在于调畅气血。

以上是动静结合养生的相关信息,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和网络以及百度信息检索,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。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动静结合养生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yangsheng/s4983.html
0大家对 动静结合养生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养生」相关内容

「中医」相关内容

「健康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