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中医网 >人体经络 > 经络治病 > 为什么说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? 其临床意义如何?

为什么说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? 其临床意义如何?

导读:"" 栏目下【为什么说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? 其临床意义如何?】一文 是由 廉逻连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1791 个文字, 预计需要5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中医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中医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和“脾主升清”、“胃主降浊”一样,反映了脾胃的生理特性,对把握脾胃病机、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实际意义。“脾恶湿”见载于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篇。《内经》认为脾胃在五行属土, 脾为“阴土”,胃属“阳土”

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和“脾主升清”、“胃主降浊”一样,反映了脾胃的生理特性,对把握脾胃病机、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实际意义。

“脾恶湿”见载于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篇。《内经》认为脾胃在五行属土, 脾为“阴土”,胃属“阳土”;脾为“湿土”,胃属“燥土”。阴与阳、湿与燥是相 反的,但在脾胃受纳和运化水谷的生理活动中获得了统一。尤在泾在《医理 信述》中指出:

土具冲和之德,而为生物之本。冲和者,不燥不湿、不冷不热,乃能生化万物。 是以湿土宜燥,燥土宜润,便归于平。

脾湿与胃燥的生理特性,在机体生理状态下是很难测知的,古人也是在病 理状态及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的。脾主运化水湿,是指其在水液代谢中的 吸收和转输作用,津液的化生源于脾胃,津液的输布亦因乎脾之运化。古人 谓其为“湿土”,抑或由此而发?一旦脾气运化失职,水津即聚而为湿,故有 “脾虚生湿”之说;水湿之邪,粘腻滞重,困滞气机,无论外感内伤,但有湿淫之变皆有碍于脾司其职,故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谓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。 无论脾虚生湿,抑或湿壅困脾,临床治疗采用“健脾燥湿”之法治疗,就能令 脾气振奋而水湿尽去。因此,古人便产生了身肩运化水湿重任的“太阴湿 土”却又最惧怕水湿凌犯的认识。

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,以降为用。胃属阳腑,其气温燥则有益于饮食 物的腐熟和消化;胃气以下行为顺,下行则能降浊,燥化太过则胃失濡润, 腑中浊物艰行,胃失通降,就会影响受纳水谷的正常生理活动。在外感病邪 热入里,灼损津液,与糟粕互结,可表现为“阳明腑实”证;内伤杂病中,由于阴虚不足,或“脾不为胃行其津液”,也可形成“胃阴虚”之类的病证。此二者 都有阴津伤损,肠胃燥结以致胃腑失于通降的病机,均表现为大便秘结不 行,只是前者偏于实而后者属于虚。“胃恶燥”的认识,即由“清胃滋燥”即 可顺承其气而愈的临床实践得出。

脾胃的阴阳升降湿燥的生理特性,叶天士在《临证指南医案·便闭》中 有颇为精湛的论述,他指出:

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,阳明之土得阴自安,以脾 喜刚燥,胃喜柔润。仲景急下存津,治在胃也;东垣大升阳气,治在脾也。

于此可见,掌握脾胃的生理特性,不仅可以加深对脾胃功能的理解,更可据 以指导脾胃病的调理和治疗。

在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之中,湿邪最易伤及脾胃。湿为阴邪,若 病人偏于阳虚、气虚体质,湿困于脾,便会寒化而成“寒湿困脾”之证,若阳 气偏胜者,则可热化,形成所谓“湿热蕴脾”之证。此外,也可由寒湿或湿热 之邪相兼为患。湿邪困脾,其证侯特点有二:一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 表现,如脘腹饱胀、痞痛,纳呆(食欲不振)呕吐,大便泄泻等;二是湿困气机 的特征,如肢体困重,头重如蒙似裹,舌苔滑腻,脉濡脉缓等。“寒湿困脾” 者,则兼有寒象,如形寒畏冷,口淡不渴,大便鸭溏,舌苔白,脉沉缓等;“湿 热蕴脾”则兼具热象,如身热汗出,口渴不欲饮,大便状如黄糜,小便短赤, 舌苔黄,脉象兼数等。如兼见黄疸,前者色晦暗状如烟熏,后者黄如橘色而鲜明。

脾虚生湿,是其本脏机能衰减,不能运化水湿而成,故而又称“湿从中生”。脾虚生湿者,除了一般的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外,还以倦怠乏力,四肢不温,舌质淡胖,脉沉无力等脾虚症状为主。同时,由于水饮内停,不能运化,往往有程度不等的水肿,轻者仅晨起面目虚浮,重者四肢浮肿,按之凹 陷,甚或出现胸水、腹水等。

胃腑的燥化多由外感病邪入里化热.或嗜食辛辣及过用温燥药物,或由情志久郁化火,导致胃津阴液耗伤。其病变则有虚实之分:胃腑燥实证、 胃火炽盛证等属实,胃阴虚证属虚。

胃腑燥实证,即“阳明腑实”证。其临床表现以邪热伤阴和腑气不通为 特征,如高热不已,脘腹剧痛拒按,大便秘结,数日不下,状如燥矢,舌苔焦 黄,脉滑数、沉伏而数等,甚者可兼见谵语神昏等证。胃腑燥实证是伤寒、 温病等外感疾病邪热入里,与肠胃糟粕互结,腑气不通所致。临床多以大黄、芒硝、枳实等药“急下存阴”遣治。

胃火炽盛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痛,吞酸嘈杂,喜食冷饮,牙龈肿痛溃烂, 口臭而干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、滑数等。其证多见于内 伤杂病,如胃溃疡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、胃炎等。

胃阴虚则可见于热病后期及胃病缓解期。常见胃脘隐痛,饥不欲食,干哕呃逆,口干咽燥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,脉细数无力等证。其治疗则以养 胃生津为主,甚者则佐以清胃养阴之法。

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说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? 其临床意义如何?了吧,具体看上文介绍,另外小编廉逻连在上文还介绍了的相关内容,希望上文的介绍能对大家有用哦!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为什么说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? 其临床意义如何?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zhongyi/s13556.html
0大家对 为什么说“脾恶湿”、“胃恶燥”? 其临床意义如何?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中医」相关内容

「脾胃虚弱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