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中医网 >特色中医 > 中医常识 > 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“天人相应”说?

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“天人相应”说?

导读:"" 栏目下【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“天人相应”说?】一文 是由 周吏牡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3089 个文字, 预计需要8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中医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中医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天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命题。早在人类初期就已在先民头脑 中思考和探索了,至春秋战国时代成为诸子百家激烈论争的问题之一。中国古代医家通过“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”的长期实践,运用医学、天文学、气 象学、物候学等自然科学的丰富材料论证了天人关系理论。二千年前的《内 经》明确提出了“人与天地相应”的观点(《灵枢·邪客》),强调天和人的统 一

天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命题。早在人类初期就已在先民头脑 中思考和探索了,至春秋战国时代成为诸子百家激烈论争的问题之一。中国古代医家通过“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”的长期实践,运用医学、天文学、气 象学、物候学等自然科学的丰富材料论证了天人关系理论。二千年前的《内 经》明确提出了“人与天地相应”的观点(《灵枢·邪客》),强调天和人的统 一,指出这是“天地之大纪,人神之通应也。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)这里所 谓“人神”,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现象;所谓“人与天地相应”,是指人体的生命 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“大纪”是息息相关的。

那末,为什么人与天是相应的呢?

中国古代医家受先秦唯物主义“气一元论”的影响,认为“气”是构成世 界的本源物质,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、发展变化和消亡,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。“天地合气,六节分而万物化生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 论》),“气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”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)。既然天地万物均 源于气,人自然也来源于气。“夫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” (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),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”(《难经·八难》)。既然人与天 地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——气,那末人和天地必然受同一自然规律支配, “人与天地共纪”。(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)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和人体 生理活动变化是一致的,所以,不能把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割裂开来。由此 可见,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,是天人相应说的立论基础。

“天人相应”说的基本涵义主要有二:

其一,人赖大自煞生存,并与之息息相通。“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” (《自然辩证法》)。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泉源,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说: “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”。五气、五味是自然界直接供给人类生存 的必需物质,所以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说:“人能应四时者,天地为之父 母。”“上下之位,气交之中,人之居也。”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)人处于天 地“气交”之中,势必会受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影响。如一年之中,气候变化 有春温、夏热、长夏湿、秋燥、冬寒之别,生物亦相应有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的变 化,人也不能例外。“五藏应四时,各有收受”(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),肝主 春、心主夏、脾主长夏、肺主秋、肾主冬,脉象也有舂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之 应。一天之中,太阳有日出、日中、日夕之变,人体阳气亦随之有相应的变 化,“平旦人气生,日中阳气隆,日西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”。(《素问·生气 通天论》)月亮有盈亏圆缺,人体气血有虚有实,“月始生,则气血始精,卫气 始行;月郭满,则血气实,肌肉坚;月郭空,则肌肉减,经络虚,卫气去,形独居”(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)。由此可见,机体的生理活动随四时六气、日月 星辰运行的变迁而变化。

其二,人体对自然界的变化有调节适应能力。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 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本能,这就是机体本身的自动调节功能。《灵枢·五癃 津液别》指出:“天暑衣厚则腠理开,故汗出;……天寒则腠理闭,气湿不行, 水下留于膀胱,则为溺与气。”说明古代先哲已通过人体水液代谢的细致观 察,揣测到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对保持其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的意义。

“天人相应”的观点,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,它贯串 于中医学的生理、病理、疾病的诊断、治疗、预防等各个方面,成为中医学理 论的一大特色,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
中医诊察疾病强调“谨候气宜,无失病机”。譬如望诊,重点是望神色, 而望神色必须结合内外(机体和自然界)来判断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曾 载扁鹊结合望色察病决预后的佳话: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,扁鹊望其色 有病气,告之曰此伤脾气,当至春隔塞不通,不能食饮,法至夏泄而死。后至 春果病,至四月泄血死。原来扁鹊掌握了病人面色“杀然黄”(黄兼青黑之色)为脾土衰败之象,至春则土不胜木,故死。清代医家张石顽认为切脉还 必须结合地理环境来分析,“江南人之气薄,所以脉多不实;西北人习惯风 寒,内外坚固,所以脉多沉实;滇粤人表里疏豁,所以脉多微数,按之少实”。 在剖析病机时亦须注意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。同是感冒,春天风木当令, 感冒常以风为主因;夏天多暑热,感冒每必挟暑湿;秋天燥金司令,感冒多 燥气偏胜;冬天多寒,感冒常以寒邪为主,这是四季感冒的病机特点。在疾 病过程中,昼夜阴阳消长的变化亦可影响到疾病的转归。《内经》有“旦慧”、 “昼安”、“夕加”、“夜甚”的记载;临床上发热患者的体温往往下午开始增 高,晚上常达最甚,下半夜至清晨体温渐趋下降。因此,我们在判断发热患 者的病势以及治疗效果时,尚不能排除自然因素,否则就有贻误病机的可能。

中医在治病时,强调因时因地制宜,其源盖出于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。 即根据季节气候、地理环境的特点,结合病机制订治疗大法,体现了辨证论 治的整体性和灵活性。《内经》强调“治不法天纪,不因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”,“必先岁气,毋伐天和”。所谓“岁气”,即每年的气候变化。明代医家吴 崑说:“岁气有偏,人病因之,用药必明乎岁气。”例如,夏天阳气升发,人体 腠理疏松开泄,即使患外感风寒,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,以免开泄太过,耗 伤气阴;反之,冬季阴盛阳衰,人体腠理致密,阳气敛藏于内,若非大热,慎 用苦寒,以免伤其阳气。故李东垣有“冬不用白虎,夏不用青龙”之戒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岁有四时,病有四时”,“春月宜加辛温之药,薄荷、荆芥 之类以顺春升之气;夏月宜加辛热之药,香薷、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;长 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,人参、白术、苍术、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;秋月宜加 酸温之药,芍药、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;冬月宜加苦寒之药,黄芩、知母之 类以顺冬沉之气。所谓顺时而养天和也”。李氏据四时气候特点立法用药, 即从“岁气”对人患病的影响立论的。

“天人相应”的观点还是指导养生防病的首要准则。生命是自然赐予 的,自然界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,人体要保持健康,必须顺应自然 变化规律,以维持人和自然的统一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故阴阳四 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 道。”该篇还提出根据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生化规律来调节生活节奏及 情志活动。提倡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春夏之季,自然界阳气旺盛,而人 体的阳气也盛于外而虚于内,故应保养体内阳气,不使宣泄太过,否则会便 阳气虚损而腹泻腹痛诸证丛生;秋冬之季,自然界气候寒冷,阴气旺盛,人 体阴气外盛而内虚,故秋冬养阴而不伤精,以顺应来春生气的宣发。《灵 枢·本神》篇概括说: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 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,如是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。”

综上所述,“天人相应”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思想。这 里必须指出的是,中医学所说的“天人相应”理论与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中的 “天人合一”论和“天人感应”论是完全不同的,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后者承认 天有意志,可以主宰人事祸福。如《春秋繁露·为人者天》记载了西汉董仲 舒说:“天亦人之曾祖父也,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。人之形体,化天数而 成。”认为天造人是为了通过人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意志,所以人体构造与天 数相合,社会人事与天意相应,这就跌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。而中医学的“天人相应”说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际观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之上,强调人与天地相应,而不是天地与人相应,它与鬼神迷信势不两立,属于唯物 主义的范畴。这也是为什么“天人相应”说至今仍有其实际价值和积极意 义的根术原因之所在。

现在大家知道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“天人相应”说?了吧,具体看上文介绍,另外小编周吏牡在上文还介绍了的相关内容,希望上文的介绍能对大家有用哦!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“天人相应”说?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zhongyi/s67.html
0大家对 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“天人相应”说?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中医」相关内容

「素问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