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中医网 >特色中医 > 针灸穴位 > 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

导读:"" 栏目下【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】一文 是由 陈俯善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4233 个文字, 预计需要11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穴位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中医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“凡刺热邪越而苍,出游不归乃无病,为开通辟门户,使邪得出,病乃已。”“刺热者用镵针。”意即凡是刺治热性的病邪要用快疾的方法来扬越邪气,即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所称“热则疾之”的刺邪原则。针刺要为热邪通外泄的门户,使得阳热之邪得以外出,疾病才能痊愈。刺热邪的针具要用刺浅孔大的镵针。 肝脏有热的病人,小便先发黄,腹中疼痛,嗜卧,身体发热。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表现为言语狂乱、惊骇、胁肋胀满疼痛,手足躁扰,不能安卧;逢庚辛日则病情加重,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。若邪气横逆、正不胜邪,那么在庚辛日就会死亡。治疗应针刺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


     “凡刺热邪越而苍,出游不归乃无病,为开通辟门户,使邪得出,病乃已。”“刺热者用镵针。”意即凡是刺治热性的病邪要用快疾的方法来扬越邪气,即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所称“热则疾之”的刺邪原则。针刺要为热邪通外泄的门户,使得阳热之邪得以外出,疾病才能痊愈。刺热邪的针具要用刺浅孔大的镵针。


肝脏有热的病人,小便先发黄,腹中疼痛,嗜卧,身体发热。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表现为言语狂乱、惊骇、胁肋胀满疼痛,手足躁扰,不能安卧;逢庚辛日则病情加重,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。若邪气横逆、正不胜邪,那么在庚辛日就会死亡。治疗应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。如果肝气上逆,则头痛眩晕,这是热邪循肝脉上冲头部之故。

      心脏有热的病人,先感到闷闷不乐,几天以后才发热。热邪与正气相争则突然心痛,烦闷,易呕吐,头痛,面赤,无汗;逢壬癸日则病情加重,遇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。如果邪热亢盛,正不胜邪,那么在壬癸日就会死亡。治疗应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丨五脏热病刺法


       脾脏有热的病人,先感到头重,面颊疼痛,心烦,额部发青,想要呕吐,身体发热。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能俯仰,腹中胀满,泄泻,两颔疼痛;逢甲乙日则病重,遇戊己日则大汗出而热退。如果邪气亢盛,正不胜邪,那么在甲乙日就会死亡。治疗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


       肺脏有热的病人,先感到寒冷,毫毛竖起,怕风寒,舌苔发黄,身体发热。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,胸膺背部疼痛走窜,不能深呼吸,头痛剧烈不能忍受,汗出怕冷;逢丙丁日则病情加重,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。如邪气亢盛,正不胜邪,那么在丙丁日就会死亡。治疗应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,使其出血如黄豆大,病情立刻就减轻了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丨五脏热病刺法


       肾脏有热的病人,先感觉到腰痛,小腿发痠,口渴难忍,频频饮水,身体发热。热邪与正气相争则项部疼痛而强直,小腿发凉而痠困,足心发热,不想讲话;如果肾气上逆则项部疼痛、头晕目眩、摇晃不定;遇戊己日则病情加重,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。如果邪气亢盛,正不胜邪,那么在戊己日就会死亡。治疗应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。上述各脏热病的大汗出,都是各自当旺之日,正气得助而胜邪,故可汗出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丨五脏热病刺法


       肝脏有热的病人,左颊先出现赤色;心脏有热的病人,额部先出现赤色;脾脏有热的病人,鼻部先出现赤色;肺脏有热的病人,右颊先出现赤色;肾脏有热的病人,两颐先出现赤色;即使热病还没有发作,但看到面部出现赤色就应给予针刺治疗,这叫做“治未病"。

热病起始,只表现为五脏在面部所主的部位出现赤色,若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,到了本脏之气当旺的时日就会痊愈;如果刺法有误,就会延长病程,要到生病之脏的第三个脏气当旺之日,疾病才能痊愈;如果治疗上一误再误,就必然造成死亡。诸脏热病应当出汗的,都是至其脏气当旺之日,才能够汗大出。

凡是治疗热病,要先给病人喝些清凉的饮料,然后再进行针刺;必须让病人少穿衣服,居住在凉爽的地方,热退身凉则停针。

热病先出现胸胁疼痛,手足躁动不安,应针刺泻足少阳胆经,补足太阴脾经。若病情较重的,可选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。热病先出现手臂疼痛的,可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,病人得汗出则停针。

热病的症状开始于头部的,可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项部的穴位,病人得汗出则停针。热病的症状起始于足胫部位的,可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,病人得汗出则停针。热病先出现身体沉重、骨节疼痛、耳聋、嗜睡的,可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,病情严重的可选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。热病先出现头昏目眩、发热、胸胁胀满的,可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。

      太阳经脉的病变,赤色显现于颧骨部位,是热病的征象,如病邪未交于营分,病尚轻浅,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,等到其经气当旺的时日疾病就会痊愈;如果同时又见到少阴经的脉证,不超过三天就会死亡,因为其热病已向内部深入,累及肾脏了。

少阳经脉的病变,赤色显现于面颊的前方,是热病的征象,如病邪未交于营分,病尚轻浅,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,等到其经气当旺之日,疾病就会痊愈;如果同时又见到厥阴经的脉症,不超过三天就会死亡。


       治疗热病的穴位:第三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胸中的热病,第四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膈中的热病,第五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肝热病,第六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脾热病,第七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肾热病,营分有热可刺尾骶部的长强穴及项上三椎下中央凹陷的大椎穴。如果面颊部的赤色向上蔓延到颧部,病为大瘕;如赤色下行到颊车部位,则病腹部胀满;赤色见于颧骨的后侧,则病胁痛;赤色见于颊上,为病在膈上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丨五脏热病刺法


1、肝热病者,小便先黄,腹痛多卧身热:王冰:“肝之脉循阴器,抵少腹而上,故小便不通先黄,腹痛多卧也。”身热是由正邪交争引起。

2、热争:即正邪交争。

3、狂言及惊,胁满痛,手足躁,不得安卧:肝主惊主风,故肝热时出现手足躁扰惊骇等症状,肝脉循胁肋,故胁满痛,肝魂不藏故不得卧。

4、庚辛甚,甲乙大汗,气逆则庚辛死:庚辛为金日,金克木故病甚,甲乙日为木之气,正气来复而胜邪故大汗,若热淫内逆,则于金日死亡。以下四脏以此类推。

5、刺厥阴、少阳:刺肝、胆二经穴位。

6、其逆则头痛员员,脉引冲头也:员员,为眩晕之意。肝热逆于上引起的头痛眩晕,是由于肝经脉气上冲的缘故。

7、心热病者,先不乐,数日乃热:心志为喜,心病故先不乐,数日以后才发热。

8、热争则卒心痛,烦闷善呕,头痛面赤无汗:正邪交争则突然心痛,火性上炎邪热上冲,故烦闷善呕,头痛面赤,邪气盛表实则无汗。

9、刺手少阴太阳:刺心与小肠经的俞穴。

10、先头重颊痛,烦心颜青,欲呕身热:脾热则胃亦受影响,胃脉循颊车上耳前至额颅,所以头重颊痛。脾脉上注于心故烦心,脾病木乘之故色青,胃气上逆故欲呕,正邪交争则身热。

11、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,腹满泄,两颌痛:正邪交复,热甚内灼肾阴,肾伤则腰痛,脾失健运则腹满泄,胃脉循大迎颊车故两颌痛。两颌:相当于下颌骨颊车部位。

12、刺足太阴、阳明:刺脾、胃二经俞穴。

13、肺热病者,先淅然厥,起毫毛,恶风寒,舌上黄,身热:肺主皮毛,故肺病者,开始有淅淅恶寒恶风,毫毛竖起。肺与大肠相表里,热初入里故苔黄,邪正交争则发热。

14、刺手太阴、阳明,出血如大豆立已:刺肺与大肠经,刺其血络盛处,热随血泄。

15、肾热病者,先腰痛胻痠,苦渴数饮,身热:腰为肾之府,故肾热腰痛,肾脉循内踝之后上踹内,其直者上循喉咙挟舌本,故病则胻骨部酸痛,口渴引饮身热。

16、热争则项痛而强,胻寒且酸,足下热,不欲言:正邪交争伤及太阳经,故项痛而强,少阴经病则胻寒而酸,足下热,肾伤精疲故不欲言。

17、澹澹然:张景岳云:“精神短少貌。”

18、刺足少阴、太阳:刺肾、膀胱二经俞穴。

19、所胜日:气旺之日为所胜之日,如戊己是土胜之日。

20、肝热病者左颊先赤:肝气升于左,应于东方,故左颊先赤。

21、心热病者颜先赤:颜,额也。应于南方火,为心所主,故心热病者颜先赤。

22、脾热病者鼻先赤:鼻为面王,居中属土,为脾所主之部,故脾热病者鼻先赤。

23、肺热病者右颊先赤:肺藏于右,右应西方金,右颊为肺所属之部,故肺热病者右颊先赤。

24、肾热病者颐先赤:颐为下颌,属北方水,为肾所主之部,故肾热病者颐先赤。

25、热病从部所起者,至期而已:热病从面部所属部位发病,到本脏气胜时就好了。如肝热病甲乙大汗而愈。

26、重逆则死:反复逆治则死。

27、身寒而止也:身寒热退则停止治疗。

28、刺足少阳,补足太阴:即泻足少阳胆经,补足太阴脾经。

29、五十九刺:指具有泻热作用的五十九个穴位,见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。督脉有上星、囟会、前顶、百会、后顶。足太阳左右共十穴:承光、通天、络却、五处、玉枕。足少阳左右十穴:临泣、目窗、正营、承灵、脑空。背部左右八穴: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。下部左右八穴:气街、三里、上巨虚、下巨虚。四肢八穴:云门、髃骨、委中、髄空。五脏俞穴左右十穴:魂户、神堂、魂门、意舍、志室。

30、刺手阳明、太阴而汗出止:可取手阳明经商阳穴,手太阴之列缺穴汗出则愈。

31、刺项太阳而汗出止:可取足太阳天柱穴、大杼穴,汗出可愈。

32、刺足阳明而汗出止:可取足阳明经三里穴,汗出而愈。

33、刺足少阴:取肾经井穴、荥穴刺之。

34、刺足少阴、少阳:刺足少阴肾经及足少阳胆经之井荥穴。

35、荣未交:热邪未入于营分。

36、今且得汗,待时而已:可汗出而解,待时如肝待甲乙之时等。

37、与厥阴脉争见者,死期不过三日:与厥阴经热证同时并见的属病危。

38、其热病内连肾,少阳之脉色也:《新校正》云:“旧本(守)无少阳之脉色也六字,乃王氏所添,王注非,当从(杨)上善之义。”其热内连肾即热伤肾阴之意。

39、色荣颊前:颊前,在颧骨下近鼻两旁。

40、与少阴脉争见者,死期不过三日:热病外见少阳胆经证,兼见足少阴肾经之证,为阴阳俱病,故病危。

41、荣在骶也:骶(dǐ),脊骨之尽处。治荣分热应取骶部穴位。

42、项上三椎,陷中者也:若取项上三椎之下穴,椎骨下的陷凹中即是。

43、颊下逆颧为大瘕:大瘕,即大瘕泄,里急后重而茎中痛,为五泄之一。病色从颊下上逆于颧的为痢疾病。

44、颧后为胁痛,颊上者鬲上也:病色见于颧骨的为胁痛,病色见于颊上的是鬲上的病。

以上是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的相关信息,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和网络以及百度信息检索,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。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zhongyi/s16947.html
0大家对 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刺热篇:五脏热病刺法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穴位」相关内容

「黄帝内经」相关内容

「热病」相关内容

「中医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