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中医网 >特色中医 > 中医常识 > 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

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

导读:"" 栏目下【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】一文 是由 杨邦游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1069 个文字, 预计需要3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艾灸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中医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艾灸疗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,其种类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。艾灸的操作较为简单,与针灸相比,它不需要专业的行针手法。而且灸的范围较大,取穴也没有针灸严格。艾灸常用的方法有温和灸、雀啄灸、回旋灸、隔姜灸、隔盐灸、隔蒜灸和天灸。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,对准施灸部位,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,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,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。取新鲜独头大蒜,切成厚约0.3厘米的蒜片,中间穿刺数孔,放于患处,上置艾炷点燃施灸。

艾灸疗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,其种类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。艾灸的操作较为简单,与针灸相比,它不需要专业的行针手法。


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


而且灸的范围较大,取穴也没有针灸严格。艾灸常用的方法有温和灸、雀啄灸、回旋灸、隔姜灸、隔盐灸、隔蒜灸和天灸。

一、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


1、温和灸

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,对准施灸部位,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,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,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。温和灸时,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,以患者自觉能够承受为度。当对小儿施行温和灸时,则应以小儿不会因疼痛而哭叫为度。也有用灸架将艾条固定于施灸处进行熏灸,优点是可同时在多处进行灸治。


本法有温经散寒、活血散结等作用,对神志不清、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施灸时,术者可将另一只手的食、中两指分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通过术者的手指感觉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,以便调节施灸距离,防止烫伤。进行温和灸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度,以免因袒露身体而致伤风感冒。


2、雀啄灸

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,在施灸部位皮肤上方约3厘米处,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,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,一般每处熏灸3~5分钟。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,作用上偏于泻法。注意向下活动时,不可使艾条触及皮肤,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。此外还应注意艾灸移动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,过快达不到目的,过慢则容易造成局部灼伤及刺激不均,影响疗效。


3、回旋灸

施救者手持燃着的艾条,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的高度,做匀速的上下、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,使局部皮肤温热而不灼痛。适用于呈线状或片状分布的风湿痹痛、神经麻痹等范围稍大的病症。


4、隔姜灸

用厚约0.3厘米的生姜1片,在中心处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。患者感觉过热时可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,舒缓后放下再灸,至皮肤潮红为止。此法对虚寒病症,如腹痛、泄泻、痛经、关节痛等,均有疗效。


5、隔盐灸

用于脐窝部(神阙穴)施灸。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,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。若患者脐部凸部,可用水调面粉,搓成条状围在脐周,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。本法对急性腹痛、吐泻、痢疾、四肢厥冷等病症有效,具有回阳救逆之功。


6、隔蒜灸

取新鲜独头大蒜,切成厚约0.3厘米的蒜片,中间穿刺数孔,放于患处,上置艾炷点燃施灸。每灸4~5壮更换蒜片,每穴每次灸足7壮。本法适用于治疗痛、疽、疮、疖、蛇咬、蝎蛰等外伤疾患。

以上是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的相关信息,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和网络以及百度信息检索,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。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zhongyi/s24885.html
0大家对 常见的六种艾灸手法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艾灸」相关内容

「健康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