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中医网 >特色中医 > 针灸穴位 > 两晋和唐朝 针灸学术的发展过程

两晋和唐朝 针灸学术的发展过程

导读:"" 栏目下【两晋和唐朝 针灸学术的发展过程】一文 是由 宁古舟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1494 个文字, 预计需要4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针灸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中医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(公元256~260年),将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和《明堂孔穴 针灸治要》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,编撰成《针灸甲乙经》,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、定位 和刺灸法,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,是继《内经》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 次总结,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两晋和南北朝时期,出现了许多针灸专 著。如晋代葛洪撰《肘后备急方》,收载针灸医方109条,其中99条为

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(公元256~260年),将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和《明堂孔穴 针灸治要》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,编撰成《针灸甲乙经》,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、定位 和刺灸法,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,是继《内经》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 次总结,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两晋和南北朝时期,出现了许多针灸专 著。如晋代葛洪撰《肘后备急方》,收载针灸医方109条,其中99条为灸方,大大地推动了 灸法的临床应用。隋唐时代,针灸学有了长足的发展,唐初时针灸已成为专门的学科,设 “针师”、“灸师”等专业称号。隋至唐初的甄权著有《针方》、《针经钞》和《明堂人形图》 (均佚)。唐政府在贞观年间(公元627~649年)组织甄权等人对针灸学文献进行了整理校 订,足见当时对针灸学的重视。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广泛收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 和个人体会,并绘制了“明堂三人图”,把人体正面、侧面及背面的十二经脉用五种颜色标 出,奇经八脉用绿色标明,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(已佚),他还创用了“阿是 穴”和“指寸法”。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和崔知悌的《骨蒸病灸方》收录了大量的灸治经验。

可以看出,两晋和唐朝期间灸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唐代是国家针灸教育体系形成的开端, 唐太医署负责医学教育,内设针灸专业,有“针博士一人,针助教一人,针师十人,针工二 十人,针生二十人”,为针灸学的规范教育奠定了基础。

唐代以后,五代、辽、宋、金、元时期,相继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针灸机构和教育体系, 设立针科、灸科,在课程上确立了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、《难经》和《针灸甲乙经》为必修课。 北宋的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,他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, 确立了354个经穴,于公元1026年著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,雕印刻碑,由政府颁布;公元 1027年,他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,外刻经络腧穴,内置脏腑,供针灸教学和考试使用,这 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,为针灸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径。同时,由 于宋代印刷术的发明,针灸专著明显增多。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著《备急灸法》,促进了 灸法的发展。王执中在其著作《针灸资生经》中收集了许乡民间的临床经验,他善于灸术和 运用压痛点诊断和治疗疾病。金代何若愚创立的子午流注针法,提倡按时取穴法,建立了针 灸时间医学。马丹阳善用“天星十二穴”,窦汉卿擅长应用“八脉交会穴”。元代的滑伯仁对 经脉的循行及其相关的腧穴进行了考订,著《十四经发挥》,首次把任、督二脉和十二经脉 并称为“十四经”,为后世研究经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。另外,我国少数民族对针灸学 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,如蒙古族翰林学士忽泰必烈曾撰《金兰循经取穴图解》,虽然已佚, 但从《十四经发挥》可窥其原貌。

明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,具体表现在对前代针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, 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和争鸣,创立了丰富的针刺手法,对于没有归经的穴位进行归纳而形 成“奇穴”。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陈会的《神应经》、徐风的《针灸大全》、高武的《针灸 聚英》、杨继洲的《针灸大成》、吴崑的《针方六集》、汪机的《针灸问对》、张介宾的《类 经图翼》、李时珍的《奇经八脉考》等。《针灸大全》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收集和评述;《针灸 问对》则对针灸学术问题设立了80多条问答,是一部学术争鸣的著作。《针灸大成》可谓 是继《针灸甲乙经》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,该书是在杨继洲家传的《卫生针灸玄机秘 要》基础上,汇编历代诸家针灸学术观点、实践经验编撰而成,成为后世学习、研究针灸 的重要参考文献。

以上是两晋和唐朝 针灸学术的发展过程的相关信息,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和网络以及百度信息检索,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。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两晋和唐朝 针灸学术的发展过程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zhongyi/s16597.html
0大家对 两晋和唐朝 针灸学术的发展过程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针灸」相关内容

「针灸甲乙经」相关内容

「中医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