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阿力中医网 >人体经络 > 经络治病 > 口中发甜之中医古籍论述及治疗

口中发甜之中医古籍论述及治疗

导读:"" 栏目下【口中发甜之中医古籍论述及治疗】一文 是由 杨才芝 编辑整理及最后更新, 约 818 个文字, 预计需要3分钟 时间阅读完,请您耐心,愉快舒心地阅读。如果想要浏览 "中医" 及更多相关知识,请使用网站顶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,可多关健词 + 空格精准搜索,阿力中医网为您分享更多精品文章。

本文简介:“口中发甜”为主要症状的疾病,被称作“脾瘅”,这个疾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记载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黄帝问岐伯,“有病口甘者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”岐伯深谙医理,对此作出了解答“此五气之溢也,名曰脾瘅”,并指出了脾瘅的发病原因,即“五味入口,藏于胃,脾为之行其精气

“口中发甜”为主要症状的疾病,被称作“脾瘅”,这个疾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记载。

《素问·奇病论》黄帝问岐伯,“有病口甘者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”岐伯深谙医理,对此作出了解答“此五气之溢也,名曰脾瘅”,并指出了脾瘅的发病原因,即“五味入口,藏于胃,脾为之行其精气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”,“此肥美之所发也。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,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”,对脾瘅的预后转归也作了深刻的剖析,认为此病久而久之会“转为消渴”。

脾瘅这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,所谓“瘅”,其实就是热病。而“脾瘅”这个疾病,也就是脾胃湿热证。脾瘅这个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口中时有甜味,舌苔腻。而发病原因就是,多由肥甘厚味太过,助热生湿,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,上溢于口,从而出现口甘之症。

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其实大部分都在讲医理和针灸,对于方药记载的极少,在洋洋二十万字的巨著中,仅仅记载了十三个方子,而在治疗“脾瘅”这个疾病的时候,就用到了《黄帝内经》十三方之一,即“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”,也就是用一味兰草,煎汁内服,这样可以清化湿热、消胀除满。

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曾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解读,“兰草味辛甘寒,能利水道,辟不祥,除胸中痰癖,其气清香,能生津止渴,润肌肉,故可除陈积蓄热之气”。从而损伤脾的运化功能,治疗用佩兰(一味佩兰,又称兰草汤)芳香化湿醒脾,除陈腐之气。

佩兰味辛性平;归脾、胃、肺经;具有醒脾化湿,清暑辟浊等作用。适用于湿浊中阻,脘痞呕恶,口中甜腻,口臭,多涎,暑湿表证,湿温初起,发热倦怠,胸闷不舒等症。佩兰这味草药能够治疗“脾瘅”这个疾病,也有一些病证是不适合使用的,比如,在《得配本草》中记载,“胃气虚者禁用”,除此之外,阴虚之人也尽量不要服用佩兰。

本证当分虚实论治。临床的口甜病人中,多与嗜食肥甘厚味有关。湿热和痰热最多见。少部分是寒湿型,脾虚湿盛型,脾肾阳虚型。具体需经中医辨证分析治疗。

以上是口中发甜之中医古籍论述及治疗的相关信息,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和网络以及百度信息检索,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。
免责声明: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阿妮我们以作删除处理。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,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,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。
本文标题:口中发甜之中医古籍论述及治疗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iys.com/zhongyi/s13432.html
0大家对 口中发甜之中医古籍论述及治疗 的评论

热门经验

「中医」相关内容

「佩兰」相关内容

「养生」相关内容

「健康」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